據《文匯報》報道,近期,在一檔音樂綜藝節(jié)目中,年輕歌手對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編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輿論波瀾。改編版本融入電子國風元素,還加入“游戲?!蹦畎?,這種大膽創(chuàng)新收獲了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其充滿“玩音樂”的自在,音樂語言背后的灑脫態(tài)度讓年輕人產生共鳴;也有人覺得太過另類,甚至是低俗空洞,不過是在迎合大眾情緒。
編輯點評:在浪潮洶涌的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音樂審美呈現了多元化,他們不再僅僅是單向度的被動聆聽,而是把音樂當作承載自我態(tài)度、自我價值的載體,通過在欣賞或創(chuàng)作音樂中找到與自己生活、內在情感的連接點。歌曲《李白》改版引發(fā)熱議的背后,正是多元審美觀念碰撞的體現。這一現象深刻反映出青年群體借助文藝創(chuàng)作傳遞精神訴求的迫切渴望,其背后的聲音理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與積極回應。
青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階段,青年們的文化表達正經歷從打破傳統框架到重塑自我風格的蛻變。那些看似有些難以理解的創(chuàng)作形式,并非無意義,而是他們在自我精神世界里尋找自我表達時留下的探索足跡。我們要秉持包容的胸懷,允許他們在探索中試錯,同時,加強對年輕人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積極引導青年弘揚主流文化、主流價值,讓青年在健康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與推動者,為社會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胡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