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在維吾爾語里是“母親”的意思,“阿娜河”是塔里木河的古稱,相當于“母親河”。維吾爾族著名女作家阿舍的長篇小說《阿娜河畔》講述了從1957年至改革開放期間,發(fā)生在這條河流邊蕩氣回腸的兵團故事。作品通過聚焦在荒原上開墾荒地、建設家園的兩代農(nóng)墾人,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寫了邊疆建設的恢宏事業(yè)和巨大變遷,以及邊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親情、愛情、友情的真摯可貴,展現(xiàn)了邊疆建設者為家國而奉獻、為理想而奮斗、為生活而努力的家國情懷。因此,該書入選2023年度“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圖書),并于2024年7月摘得第十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
在《阿娜河畔》的扉頁,寫有“獻給我的父輩”字樣。該書以阿舍的故鄉(xiāng)為原型,書寫波瀾壯闊的兵團發(fā)展史、農(nóng)場建設史,是作者對父輩——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拓荒者、奠基人的致敬之作。
小說從1957年9月份的一場開學典禮引出,敘述了在茂盛農(nóng)場的建設中,以明雙全一家為代表的建設者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歷程。第一代人明雙全、李秀琴等無私地為邊疆建設事業(yè)和子女付出自己的一生,第二代人明中啟和明千安兩兄弟則在時代面前做出了堅守和開拓兩種不同選擇。
《阿娜河畔》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豐富。明雙全和李秀琴夫婦不畏艱辛,為了建設兵團和教育子女付出了畢生心血,他們的愛像沙漠里的清泉一樣通透、甘甜。明中啟、石昭美、樓文君的“三角愛”刻著特殊時代的印記,字里行間,作者深情表達出愛情是生死相托的承諾,是患難與共的彼此付出,是相濡以沫的伉儷情深,更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
小說從頭到尾都帶著對“命運”的拷問,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在追求現(xiàn)代化愿景的過程中,一代人的命運軌跡和時代發(fā)展變化的關系。
作者阿舍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溫柔的筆觸,寫出了兵團的地域特色和兵團精神。同時,作者用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關注時代洪流中的人生個體的命運,展現(xiàn)出特殊年代里邊疆建設者真摯感人的家國情懷,讓《阿娜河畔》展現(xiàn)出別樣的魅力。